《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 美婷

筆記是我們的靈魂明鏡,它映照出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下面小編帶來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

終于看完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是以一個迷茫青年和哲人探討對話的形式書寫,其實還蠻創(chuàng)新的。看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當初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是這樣跟人討論哲學書寫文章的,不過也讓我們讀者更清晰的看到問題并找到答案,因為很容易就把自己代入到這個迷茫的青年人身上。

雖然不完全贊同哲人的觀點,可是想一下能找到完全相同觀點的人,又有幾個呢。而且韓寒的那句話我一直很同意,學過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其實我特別同意哲人說的關于人際關系的觀點,就是關于課題的觀點。

很多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系的牽絆,這個真的是深有感觸。我們一直都在要求自己去迎合別人的要求,就算有時候并不是我們愿意做的事情也是。這個倒是跟我之前參加面試的時候的觀點很相似。

當初面試的時候,老板問我:你覺得什么是社會責任感?確實當時我也蒙了一下,我是來應聘做客服的,需要懂這些嗎?所以當時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影響他人。不知道老板對我的回答印象怎么樣,不過他倒是一直強調要幫助同事,一定要相互幫助。這個在團體中是必然的,因為一個團體一定要相互幫助才能進步的。但是作為團體里面的個人,做好本職工作是前提。一個人連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話,那他再去怎么幫助別人也是一個不合格的員工。所以各司其職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各司其職就是我們各人的課題。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有精力和時間去幫別人,要不然的話還要求別人來幫你,那你就是給團體拖了后腿了。

而另一個比較深刻的觀點就是目的論了。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行為,并不是歸咎于過去的影響,而是我們潛意識里有某種目的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比如說我現(xiàn)在在熬夜寫文章,并不是我白天沒時間,而是我本身就覺得晚上寫文章思路會更清晰。過去的影響其實在于我們怎么總結經(jīng)驗,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意義的。追究過去的錯誤,并不會使時間倒退來消除這件事的發(fā)生,但是總結反省過去的錯誤,卻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所以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并不是因為過去的影響,而是對于現(xiàn)在所作出的反應。

人的一生都是有無數(shù)個瞬間組成的,跟物理學中的概念說物體都是有無數(shù)個離子原子分子組成的概念差不多,只是空間和時間的差別吧。哲人主張我們不需要考慮過去,也不需要張望將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現(xiàn)在的瞬間,那么這一生就可以無愧于心了。

我們過得這么苦惱迷茫,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從來的不是因為缺失機會,而是缺失勇氣。人都是因為總結改善才有進步,那么從現(xiàn)在開始,給自己勇氣去過好每一個瞬間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2)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產(chǎn)生自卑的原因是,我感到我不如他人。

而自卑感對我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為減輕自卑感,有勇氣的人會選擇努力改變自己,使自己變得優(yōu)秀,以超越他人,從而獲得優(yōu)越感;而沒有勇氣的人,則會選擇通過夸大自己的其他特點以凸顯自己的特別,從而在心理上超越他人、勝過他人,以獲得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來彌補自卑感。而由于不切實際地凸顯自己的特別而產(chǎn)生的優(yōu)越感,是為自負。

比如,領導發(fā)現(xiàn)一個下屬能力很強,有隱約蓋過自己的風頭的趨勢,由此產(chǎn)生了自己的能力不如對方的自卑感,為減輕這種自卑感,他會選擇夸大自己的權力——“不論你做什么,有什么想法,都必須匯報給我,只有我同意了,才行,知道么?我永遠是你的領導,你永遠是我的下屬?!?/p>

比如,有人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高學歷的人獲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從而產(chǎn)生了自卑感,為減輕這種自卑感,他會說——“要是我有高學歷,我也能成功”,“除了學歷不如他之外,我并不比他差!我不像他,只知道死讀書,我有工作能力、我懂得為人處世、我有社會經(jīng)驗。”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沒有勇氣改變自己的人,他所感受到的自卑感,會轉化為自負感。同樣,若自卑感越強,就需要越強的自負感來彌補前者,因而越自卑的人,越自負。

論證完畢。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3)

最近狀態(tài)不是特別好,所以想從書中吸取經(jīng)驗和建議,看了一本名叫《被討厭的勇氣》的書,這是阿德勒的信徒之一叫岸見一郎所著,看到一些評價頗高的評語,讓我堅定了讀這本書的勇氣。

有人說:如果說自卑是人類與世界互動的必然結果,那么勇氣就是人們在追尋意義人生中的必然能力。也有人說:若你的成功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討厭而換來的,那你的成功不幸只代表你為他人活了一輩子。岸見一郎說,人的一切煩惱源于人際關系。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我對此表示有些疑惑不解,讀完這本書,我是一半肯定一半懷疑,總體來說還是有收獲的。

文中講到世界本身不復雜,是人把世界看的復雜了,人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也不能與任何人共有。與課題分離的觀點有點相通之處,別人怎么看我評價我,都是別人的課題,無法左右,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做自己該做的事,其他人的選擇、評價或是干預都不要去理會,你的世界是由你自己作主,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岸見一郎說: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就舍棄了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可以發(fā)怒。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課題分離,比如信任,信任別人是你的課題,如何對待你的信任就是別人的課題,不能把自己的的希望強加給別人,不然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目的論,有時候很多事情,是因為我們心中得到了目的,在為目的找借口,最后才形成了目前的結果,比如:每一次都說要改變的自己,每次都只是一個想法,沒有改變的勇氣,有時候覺得麻煩,有時候舍不得花錢,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導致改變不是很徹底,就只是稍稍改變。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正是因為真誠的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就是自我接納,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他者信賴)。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努力,不對自己撒謊。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雖可能會遭遇背叛,卻依然繼續(xù)相信的態(tài)度就叫信賴。他者貢獻是在我對他人有用時體會到自我價值的存在。

書中提到“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彪m然不能完全同意,但還是想說讀書會使人睿智,說不定書中的某些觀點或建議就是適合你的呢。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4)

這其實是一本指導人們?nèi)绾闻c自己和解,如何悅納自己的工具書!

以往“青年與智者”的故事總是帶有禪意的留白,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全憑各位看客想象,一百個讀者中自有一百種解讀方式,所以這種模糊的不確定的人生道理總像是一個騙局——沒有明確的答案,自然無從證偽,那么怎么講都能對……

但這本書與市面上那些淺薄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論邏輯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經(jīng)把我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為其解答了。當所有可能的質疑都通過理論本身解決之后,讀者自然會覺得:“好像只要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就能獲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長的可能……”

書中的青年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的問題——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現(xiàn)實,總被過去的原因蒙蔽雙眼??释麛[脫過去,但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牢牢盯著過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們只能困于過去,一再重復過去。就像書中的青年,一再堅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無形之中強化了“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錯誤信念,所以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我們只能一再重復過去的使我們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們成長的勸誡——如同書中智者的言論,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是如同剛開始的青年的反應一樣——覺得荒謬、可笑,于是反駁、質疑。

也許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沒什么機會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智者(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可以算是間接認識了哈哈),但是現(xiàn)實中不乏一點一滴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機會,它們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辯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靈雞湯文章中只會用演繹的方式給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們像青年一樣只信奉那些所謂“堅不可摧的原因”,我們也會覺得這些故事荒謬、可笑,然后質疑,置之不理。我們是這樣錯失了能使我們成長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受困于我們信奉的原因論,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的事實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論只能讓我們受苦,那不如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改為信奉目的論。

人類是可以改變的,那些過去的痛苦并不能定義我們是誰,也不能決定什么——如果能相信這一點,也許就能尋找到幸福的鑰匙——不糾纏于不可改變的事實,著眼于此時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沖著自己想實現(xiàn)的未來而努力。

但我在親身實踐的時候,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人類好像總是習慣于回顧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給自己下一個結論,定義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給旁人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總會說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舉一些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例來佐證;我們評價某一個人時,也是從他/她做過什么來評價的。

這好像是人類思維的惰性,總想快速給某人某事貼上標簽來進行簡單易懂的思考,從而忽視了對方不確定的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會評價這一本書為“工具書”,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提出的理論是具有指導意義和可行性的,還因為如果要想親身實踐其中的理論,必須要反復翻閱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變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徹底的“破繭成蝶”。當自己親身實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了書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當初看了一遍便翻閱過去的自以為了然的問題,在現(xiàn)實中卻是切切實實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而當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回去翻閱這本書時,對已經(jīng)看過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體會。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學能有這般足夠強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夠支撐起人們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檢閱。

所以,親身實踐后我才明白:閱讀這本書時,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辯白,應該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聽智者給我們的教誨,就像我們自己在聆聽一位智者給我們的教誨一樣。并且每當我們生活中遇見類似青年的困境時,都要提醒自己回到書中去重溫智者的教誨,就像智者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生活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5)

這本書以一個自卑青年的困惑和一位哲人的對方方式,講述了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跟隨他們的辯論進入阿德勒式的心靈成長世界,書中的案例樸實易懂,讓我們學會思考“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課題?”等一些似乎每個人都會到的生活議題,甚至在閱讀的時候會強烈的感覺到我就是那個不斷發(fā)問的年輕人,仔細分析了哲人所說的道理,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平時自己很多的疑問都游刃而解。阿德勒講究的是目的論,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會關注過去的因果關系,認為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的,并且根本沒法改變。然而阿德勒推崇的目的論不會考慮過去的因果關系,而在意現(xiàn)在的目的,也就是很多時候我們經(jīng)常需要考慮做事的目的是什么,雖然看似這是個很功利的思維邏輯,或許很多人并不認為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性的,但事實就是如此,沒有目的性根本無法完成任務,甚至在過程中迷失方向而導致任務失敗或放棄任務。

被討厭的勇氣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僅存活于自己的世界,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說辭,不要為別人而活,就像一句俗話“我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見人愛,但要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書中反復提出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因為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人不可能孤獨的生活在世界上,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沒有理由讓全世界都聽命于你圍繞這你轉,也沒必要為了迎合他人。世界就好比是個共同體,我們要需要做的就是積極主動的融入進去,為他人服務而不是以我為中心。

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就是處理好自己的人生課題,因為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fā)生巨大的改變。辨別究竟是誰的課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自己發(fā)覺很多時候為什么會在工作上和別人產(chǎn)生矛盾或者誤解,其實就是源于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所以今后當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的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就拿跟吳佩麗的爭吵來分析,很多時候就是自己干涉了她的工作職責,看似目的是為了她好,其實質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并非被她所接受,或者被她干涉了自己的工作職責,把她視為敵人而并非伙伴,從而產(chǎn)生了矛盾。

另外做為共同體的概念里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你是把你周圍的人作為“伙伴”還是“敵人”?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關系,如何建立起橫向和縱向的關系取決于在行為方面的目標是否達到自立、與社會和諧共處。而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則是要具備“我有能力”的意識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也就是說“自立”對應“我有能力的意識”是書中提到的自我接納的話題。另一方面,所說的“與社會和諧共處”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則與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有關。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但真正要理解并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非容易。書中提到需要的時間相當于自身歲數(shù)的一半。也就是說,如果40歲開始學的話,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歲才能學會。20歲開始學的話,加上10年,得到30歲才能學會。趁你還年輕,學的越早就越有可能早日改變,要有勇氣面對大家討厭你的目光,真正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為了自己的目的去做好每一件事,不要在意別人,不要在意過去,活在當下。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6)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yōu)點,在書里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么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么沒時間,什么不知道怎么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后的好處,夢想著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并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yōu)點,下一秒還是該游戲游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于為什么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么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干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nèi)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癥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癥,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癥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癥,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7)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說: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chǎn)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于人際關系,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為在同一個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里,無法從過去的影子里走出來,認為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里。

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著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系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nèi)穗H關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8)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xiàn)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nèi)说那袩纴碓从谌穗H關系,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chuàng)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xiàn)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nèi)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xiàn),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nèi)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9)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么實現(xiàn)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么你的煩惱是什么?是你現(xiàn)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是這么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么,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钤谶@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xié)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0)

20__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受到什么樣的教育,接觸到什么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仿佛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結局。我羨慕著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后都不可能有。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jīng)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借口吧。我已經(jīng)分不清自己走到這里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愿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愿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么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么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仿佛讓我自己復習了一下20__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jīng)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钤诋斚?,認真活著。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1)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說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shù)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yōu)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丑,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chuàng)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chuàng)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創(chuàng)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chuàng)傷,他就是創(chuàng)傷;你讓他成為經(jīng)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jīng)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于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xiàn)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跡的出現(xiàn)。

最后我還想說,余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fā)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2)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這本書,斷斷續(xù)續(xù)讀到現(xiàn)在終于讀完了。如果說一本書能夠影響一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于我的意義應該就是如此。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于一個低谷期,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說話、不愿社交、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nèi),只想逃離外部世界。幸而讀到這本書,讓我逐漸打開自己,重新獲得擁抱世界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課,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和哲學竟然還存在聯(lián)系,屬實有點震驚了。在本書中,阿德勒強調: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系。我們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都屬于人際關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人生的色彩會更加豐富多樣。

“現(xiàn)在的人生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xiàn)在貶低成了實現(xiàn)未來的工具。但現(xiàn)在確實是我們唯一真正經(jīng)歷和擁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觀點是:我現(xiàn)在還小,我的人生還沒走入正軌。我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頂。殊不知,通往山頂?shù)难赝撅L景,才是我真正經(jīng)歷和擁有的。假如無法攀頂,那我的人生就沒有開始過嗎,沿途的風光又算什么?擺正自己的態(tài)度,立足當下,珍惜眼前,活出風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huán)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經(jīng)歷一次次失敗之后,我開始懷疑自我,否定自我,總感覺有股陰影籠罩在頭上揮之不去。直到拿起這本書,我才逐漸意識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視自己的勇氣。敢于承認自己的平凡普通,認真生活,經(jīng)營好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xiàn),讓我重拾擁抱生活的勇氣。天氣漸暖,春暖花開,打開房門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陽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3)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__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nèi)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nèi)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啟發(fā),直面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边@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4)

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為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學。

一、目的論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guī)的解釋可能是因為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么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為男女關系。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為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為了不去表白的說辭。

二、課題分離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注并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jīng)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chǎn)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么這其實是他內(nèi)心的真實目的。可能由于各種原因。

并非是因為你采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三、共同體

每個人都有群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為做事的出發(fā)點,是為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shù)睦印?/p>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5)

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于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后只能長嘆一聲:“我又能怎么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里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p>

例如書中所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著什么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在期待著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么,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說:“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里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于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閱后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6)

這本書真的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了我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蛘呶揖哂性摳淖兯哂械馁Y質,然后這本書恰當其時的出現(xiàn)在了我24歲的生命中,然后就改變了我。也不能說徹底改變吧。我覺得改變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個內(nèi)向不會說話明天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在人群中健談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變的。

書一開頭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讀的時候雖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際關系很大的困擾,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書中提到人們重視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種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沒有比人更群居、更社會、更需要與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人們活在一個想象共同體里面。這一點也在《人類簡史》中提到,這是我同時讀的一本書。無論是國家,民族,公司其實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共同體。而而人人都是屬于這種共同體的。

在共同體中人人平等的一種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拔矣心芰Α焙汀拔夷芘c他人和諧共處”這兩項。說到底我們的煩惱總是與這有關,或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或是對自己與他的關系的不滿意。確實,之前聽過這句話懂得這兩句話“管我屁事”,“關你屁事”人生就輕松很多。的確,只是不明白到底該怎么做?,F(xiàn)在好像習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樣。只關注自己的課題,有關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關別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舉止打扮別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別人的課題,自己也管不了別人怎么想的。事實上別人沒你想的那么關心你。與其總是敏感的猜測別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篇17)

這本書有多紅,應該不用我多說。周邊很多人都做了推薦,2年前我應該聽過曉書童講過這本書,當時也覺得有一些道理頗為精彩,能講到我心里。這次重新閱讀,也對于其中的一些點很有共鳴。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一直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是多么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給這個人畫上了悲劇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為后天的悲劇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筆。但是阿德勒認為:過去不重要,怎么看待過去才是重要。因為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過去不一定能決定現(xiàn)在,能決定的是當下最真實的想法和對于當下想改變的勇氣

課題分離

為什么現(xiàn)在有很多人都不快樂?很多煩惱?因為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擔心不被喜歡,擔心被討厭,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是阿德勒認為: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怎么做到這個,用課題分離去實踐。舉個例子:你去追求一個人,但別人不喜歡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課題分離就是,你喜歡別人是一個課題,跟別人愿不愿意喜歡你是另外的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這點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細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時候我也經(jīng)常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花時間花精力投入,最終還沒人說你好,事后自己想想心里窩死。終于現(xiàn)在在哲學層面,我給自己找了條道路,首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找好邊界感,盡量不要讓自己因為人際關系讓自己難過,然后做好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因為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別人的課題。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和有邊界的處理別人的課題。

29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