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

| 英杰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

《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篇1)

每當看到杰克·凱魯亞克所著的這本《在路上》,我就會想起書中迪安問薩爾的那段話:“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給什么人,怎么走呢?”

假如,把這段話放到現在去問手里擎著iPhone正全神貫注的青年人,我想,能回答上來的沒有幾個。當然,我不贊同就認定他們就是垮掉或即將垮掉的一代。

如果說,《在路上》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運動的經典,這一點都不為過。它不僅影響了當時一代美國人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已成為青年人追逐精神自由的代表語。這本書穿越了幾代人,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會留下印痕,并顯示了它的普遍影響力。

《在路上》,以迪安為主導的薩爾、瑪麗盧等幾個青年人,以追求自我,追求張狂,追求不可預知的目標,譜寫著他們的放縱、亢奮、麻木甚至孤獨和扭曲,并為此橫越美國大陸的追求而筋疲力盡。

《在路上》這部作品里,凱魯亞克筆下的薩爾他們,在美洲大陸上的瘋狂自虐和無休止地往返奔波,意在尋求本能的心理釋放,尋取自我精神的自由。他們肆無忌憚地在爵士樂里性放縱,甚至吸毒,表現著渴望靈魂解放的極端,也正是凱魯亞克想要表述的“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想要表現這些青年人在癲狂了的快樂里,其實是在痛苦著內心,祈求得到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仰望樹立一個新的信仰。

薩爾《在路上》十分空虛的感嘆:“啊,美好、溫暖的夜晚,月光如水,摟著你的姑娘,喝喝酒,說說話,啐啐唾沫,簡直是天上人間!”這正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悲傷曲,他們用精神的麻痹去追求本真,失去了道德底線。他們在每一座城市都希望能到達夢想的終端,但每一座城都帶給他們失望,又是他們頹廢的一個新開始。他們更加瘋狂,更加萎靡,就那么一路的走著。這一條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能讓任何人看見,又可以讓任何人去走的路,究竟在什么地方?又怎么去走?沒人給他們回答,也沒人能夠回答得了。

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描述的是迪安他們極端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反叛與追求,他們的仿涅與痛苦,其實是包括他本人對垮掉一代縱深的思考。

《在路上》這篇作品里,生活在內外矛盾無限擴大中的青年人,他們用青春選擇了反叛,堅韌的要與現實決裂,十分偏執(zhí)地踏上無歸的探索之路。因為,他們想拋開對他們束縛著的枷鎖。迪安們找出路的心是瘋狂的,追尋著他們所需要的生存價值和他們生理上所需要的愛情,以及所有的其它。

如果說,《在路上》的青年人們,在頹唐荒誕里上路,在自我麻醉里行走,內心世界在空虛著,那么,這種空虛就是懺悔,對道德的懺悔,對做人責任的懺悔,對人生價值的懺悔。這些懺悔,在杰克·凱魯亞克的筆下彰顯的十分濃郁。

之所以迪安他們能墮落到如此地步,與美國當時社會現實的`混亂與沒落分不開,也與西方歷史文化的因素相關聯。其中,也有迪安他們無法擺脫的階級矛盾的心理原因。

《在路上》這部作品里,主要講述薩爾?帕拉代斯與迪安?莫里亞蒂在相互的支持與鼓勵下,決定切斷自己與現實的一切關聯,收拾行囊,與瑪麗露一起展開了一場公路之旅,去追求極致的自由。在他們這些青年人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形態(tài)不一的人,作出了各種各樣無稽瘋狂的舉動。而書中的主人翁迪安?莫里亞蒂,是一個很典型的主題人物,他狂妄的離經叛道,有著強烈的反權威反傳統(tǒng)激情,思想里游動著平民最大意識化,是書外很有爭議的人?!对诼飞稀?,似乎就是在他的意志下渾渾噩噩著,讓這部書也成為了有爭議的巨著。

這些青年人的一路所行,應該說,就是杰克·凱魯亞克內心世界的整體反映。這大概是杰克·凱魯亞克的自我解白,也是對當時時政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

因為我未曾在那個國度的那個社會階層出現過,不清楚那種歇斯底里的時代過程,只能從這部小說里了解這些被褒貶的敢于蔑視政治權威,勇于挑戰(zhàn)世俗觀念和傳統(tǒng)道德以及將法規(guī)法紀置之度外的青年人。也只能被杰克·凱魯亞克所感染,無法不認同這個國度里的這一代,的確是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篇2)

50多年前,美國作家凱魯亞克寫了一本小說《在路上》,書中寫了一伙叛逆的年輕人,坐上一輛車,沿著美國進行了一場自由乃至放蕩的旅行。這本書還有一種歷史性的意義,它被認為是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在旅行中,迪克對薩爾說:“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瘋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蕩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走呢?……”我看到這么多的問號,心里不禁生出一個疑問,就是我正走在一條什么樣的路上?并且我們呢?

然后我開始審視自己每天的生活,似乎全在忙碌中又似乎全在空虛中,而到底怎么樣又很難說清楚,每天也按部就班的上課,和大家一起寫作業(yè),但是一天過完了又覺得沒有一種可以值得自己驕傲的東西,沒有內在的充實感,好像自己變成了盲從的軀殼,只知道不停地走,卻不知道路在哪里。

有一天,我翻開一本書,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我才忽然像發(fā)現了什么,就是每人必要有一條精神的路途,擁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才會使自己不至于迷失于浮躁的喧囂里,不至于空虛。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還不夠,他應該有一個詩意的世界?!蔽蚁肓讼?,這詩意的世界怎么去修筑和建造呢?顯然,想象是靠不住的,那就如一片云,就如空中樓閣,就如詩人的理想。我們真正需要的應該是知識,是美的情感,是一團凝結的思想。而這些,當然是要靠讀書,要靠思考,要靠走很多路,想很多事情,然后我們才可能擁有一條精神的路途,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想想現在的我們,缺少了知識,冷漠了情感,懶得想一些東西,走一些路,我們的大腦里只藏有更多的空白,更多的幼稚,更多的只言片語??!當與那些豐富而幽默的人交談時,我們只知道呵呵的傻笑,這樣的時候,我們又何止矮了半截呢,這樣的時候,我們想沒想到就地挖個坑把自己的頭埋進去呢?

不過,當我們知道這些時,我們不要灰心,灰心只能是我們的阻力。正如魯迅在《我觀北大》中說:“凡活的而且在生長者,總有著希望的前途?!笔堑?,我們都還有醉人的希望,因為我們年輕,胳膊有勁,腿也很結實,夢想也都紛繁。我們可以讀書,也可以闖蕩出一番事業(yè)來,路是絕不止一條,而是四通八達的,誰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在這些路的背后,我們都要記得還有一條我們必須走的路,那就是精神的路。

羅素有言:“對于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是的,對于我們的每一個抉擇,首先要扣問我們的內心的追求。而對于明天的路能走多遠,就要看看我們今天的腳印吧,精神的路不只會給我們希望和指引,它還給我們力量和勇氣,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篇3)

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特定的歷史人物,這是沒錯的。

在這令人窒息的五十年代戰(zhàn)后美國,一個叫克魯雅克的年輕人和他的朋友,一種不顧禮儀的狂蕩的生動的熱情破土而出,《在路上》就這樣進入我的視線并且刮起一整狂潮··

這樣的小說,這樣的人生,這樣的行為,注定要讓我又愛又恨,這極度的糾結在一起的矛盾迅速在我閱讀的過程中白熱化,內心的沖擊和我所接受的文化,精神與理智,都是那樣的不平靜······

我常想現實太過于骨感以至于扎疼了我們這群脆弱的孩子,如果拋去了虛偽現實丟開了教條信仰,以全然原始的自然地狀態(tài)生存下來的我會是怎樣,這樣想的結果是:我會死!是的,在這些教條讓我束縛與壓抑的時候,它也讓我安寧和舒適,對于現實我的愛還是遠大于恨。畢竟我們是在和平年代里健康成長起來的孩子,反叛?恨得力量不夠!悲傷也不足夠沖破重圍,也許,我們只是抱怨而已,并沒有想過要去反叛····

可是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從小生長在貧民區(qū)里,在一群被遺棄者和酒鬼父親之間長大成人,我們就不能期盼他會健康的愛這個社會,沒有教條的束縛,因為他根本就沒學過。不受管制,因為沒人管制過。他—迪恩·莫里亞蒂,是原始的野性的天然的本性的長大做事,所以才有了我那么多的愛與恨。之前我所設想的拋開一切的生活方式大概也就是和他的生活方式相差不遠吧,可是這又讓我深深地恐懼,這近乎是一種癲狂的,蠻力的無頭腦的沒目的的行為,這簡直就是巫師,而不是人生······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深深地佩服他的自我探索無窮的精力,那種完全不做作的自我狀態(tài),干一切想干的事并且無所畏懼。他可以光著身子去給薩爾開門,這種動物性的行為也體現在他對待性行為上,作為女人的本身的女人,迪恩毫無興趣,他的生殖器沖動和原始需要使他不斷的從肉體上實現生命喜悅的最初狀態(tài),對一切感情無動于衷,讀后感《在路上讀后感》。他不斷地行走,不斷地進行著通往純粹抽象的無意義的行動的旅魂。他也是毫不掩飾的自私的,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一門心思在尋找刺激與自我,隨時準備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轉移的需要而犧牲掉家庭、朋友。淡然在道德上他不只這一個令人不愉快的地方,他還經常都東西并且毫無罪惡感,理所當然的認為一切產權都是無效的,因為整個的經濟系統(tǒng)皆構筑于剝削之上??墒沁@個理論未免太過牽強,已被剝削的平民經了你的偷盜不又是更深一層的悲哀?

當然,我已然不期待他會是善良的人,他可以毒打他的女朋友,也可以自殘到折斷自己的大拇指,這些事讓他做來到也骨肉分明,他感覺上就是做這種事的人,所以也沒什么好指責,不羈還要理性那就不夠徹底,瘋狂他就是要玩到底···

迪恩的原型來自克魯雅克的有點曖昧,可以說是精神上的“戀人”的尼爾·卡薩迪,這個人,克魯雅克一點也沒寫夸張,曾有一次,荷姆斯和克魯雅克坐在車上,由卡薩迪開車,開著開著,卡薩迪突然加速超橫穿馬路的一個行人撞去,再來個急剎車恰好停住,這種惡作劇就是卡薩迪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朝不保夕的邊緣上,在追逐危險地行動中增強自己的勇氣,毫不考慮后果。也正是這種沖動讓克魯雅克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也才有了這如此震撼人心的《在路上》,所以得感謝有這么一個卡薩迪讓我見識到人生在世還真的有如此瘋狂不羈的人····

看著這些人,薩爾也好,卡羅也好,克魯雅克或者金斯堡也好,這些人都不是故意的,都不是故意反叛的,我固執(zhí)的認為就像中國古代的梁山好漢一樣,都是被迫無奈被逼上梁山反叛的。一趟接一趟的瘋狂的旅行,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偷盜、亂性、吸毒行為的周而復始,因為有文學的奠基,因為有文學的名義,這一切都變得有意義起來。他們的追逐從很深的角度來說也真的就是一場自我尋找的旅魂。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這些看似天之驕子,在憤青的同時卻總是底氣不足,追求?真是很骨感的詞,我們都不及這些荒唐的人的荒唐的行為,畢竟我們連勇氣都沒有。

到了此刻,我所深深地眷戀的是他們身上的孩子氣的實用不完的精力,那種不怕一切的生命力,我們這些口頭上總說無奈的孩子又有什么好喊無奈的呢?真要無奈了,就去反抗,當然到現在我還是不支持他們的生活方式,我所佩服的是一種精神而已,那些方式最好一輩子都不要出現在我生活里,即使非需要借助那些我們才能真的灑脫,我寧愿就此無奈。所以,我愛他們卻也怕他們,這些人,任何一人出現在我生命里,恐怕也是我所承受不起的,我們需要學的也就是那種執(zhí)著,灑脫,誠實的精神而已,其他的,最好不帶來····

他們的出現是因為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永遠不可能再有第二個他們了。就像我曾經很喜歡的阮籍,這樣的瀟灑的人,在此時卻和他們重合在一起,一樣都是文學上的天才,一樣都灑脫不羈,阮籍酗酒,他們吸毒,都是刺激靈魂的依托,雖然于身體和精神上都不好,但是他們還是成功了,這群“瘋子”似地人但愿能在我身上起到瘋子效應,我所摯愛的文學,所迷戀的音樂,我期待能向他們一樣有那種精神去全力追尋···

《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篇4)

《在路上》,是美國作者杰克凱魯亞克在五十年的第二部小說,世俗叛逆與抗爭著歷久彌新的圣經,“垮掉的一代”靈魂任務心靈自傳,作者也因此被譽為“垮掉的一代人”的代言人。

整部書描寫的是一群不務正業(yè)的人,想到任何地方去查看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他們一直在路上尋找,搭乘免費的火車、汽車旅行。沒錢的時候,自己去做臨時工,情況更差的時候只能求助了家人或朋友匯車票錢,攢夠了旅行的費用就繼續(xù)上路。常年跨越整個美國,喜歡去酒吧喝酒、聽“曼博”音樂、找女人,喝的爛醉如泥,還抽,拿現在的觀點評判,純粹是個社會混混、說他們頹廢還算客氣,所以說他們垮掉的一代人,再恰當不過了。

精神層面,他們一直在尋求,每個人都不滿現狀,更不安分著去為生活正常工作,他們尋求自由,在路上如流浪漢般,仍然精神抖擻。他們按照自己的目標,穿越整個美國,欣賞沿途的風景,勾搭遇見的姑娘,徹夜爛醉在達到的每個城鎮(zhèn)的酒吧里,尋找刺激,毫無顧忌的相互自由。但是,他們對朋友真誠,彼此之間可以赤裸裸的交流,引用書中作者對迪安赤裸著迎接朋友時說的:“迪安可以赤裸裸的迎接任何一個人,哪怕他今天開門迎接的是總統(tǒng),他可以赤裸裸的迎接整個世界?!彼麄冋嬲\的對待身邊的朋友,坦誠而不欺騙,盡情享受自己的人生,一直追逐著,享受在路上的自由。

回首自己處在的環(huán)境,世界越來越開放,地球越來越小,物質在不斷富足,但是我們的圈子在不斷縮小,精神生活更談不上溫飽。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所謂的奮、拼搏,絕大部分是以金錢的數量來衡量標準。真到了人們所言的“不笑娼,只嫌貧”,那這個社會會如何?!?一直以來,我都以“簡單生活、低調行事”來作為自己的基本人生格調,自己也似乎處于與世無爭的狀態(tài),只做自己的事情,對周邊的事情麻木,不追求衣著時尚但必須整潔,希望自己能以樸實、真誠的對待他人。現實卻讓我碰壁再三,讓我更加迷茫,這個本不該是我這樣一個已過而立之年人應該有的狀況,相反應該人生目標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面對挫折,我只能告誡自己,是自己做的不夠,是自己不夠優(yōu)秀,略帶阿Q般的讓自己坦然接受,其實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始終如一的坦然,何況我這樣一個凡人。

窮則思變,變則通!但愿,在今后尋求的道路上,有艱辛,更有喜悅!讓心靈真正自由飛翔在屬于自己的那片藍天?!c千千萬萬在路上的朋友共勉

《在路上》完美的詮釋了垮掉的一代的內心世界,我看的是王永年譯本,翻譯非常好,不懂那些人在噴譯者什么,是自己理解能力有問題就別怪譯者,我是讀得非常流暢的,希望眾讀者還是從自身找原因,還有不要人云亦云,別人說不好然后給你個先入為主的印象,你也在那亂掰。

許多人在說《在路上》是本流水賬書,是本無聊的書,而我卻在里面看到了人世百態(tài),“我”在路上碰到的每一個人都是那么不同,各種不同的生活經歷,但是內心卻有著同樣的空洞。如果大家抱著一種獵奇,刺激,歷險的心態(tài)來看這本書,那我抱歉讓你們失望了,你們不適合看這本書,你們看這本書是對它的褻瀆。

《在路上》里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它是探索個人自由的主題和拷問“美國夢”的小說,是垮掉的一代最真實的直觀體現,想要表現的是那代人內心的焦灼。

在極度無聊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變得支離破碎。迪安沒有夢想,沒有固定工作,他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活著,浪蕩在社會上,以無言的行動踐行著自身的信仰,他們只活在當下,不考慮任何事,不擔當任何責任,只是任意揮霍自己。他們一直在路上,已經迷失在了路上。這便是這代人精神領域最集中的體現。世界已經在現實中把他們擊垮,所以他們只能尋求精神上的意義。

文中透露出一種絕望,文中無處不透露出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不斷的在路上往返,心靈不斷的在探尋,多么焦灼的心靈!可直至本文最后一頁,也沒有個結果,他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可能連他們自己也不會知道。他們始終“在路上”。突然覺得迪安很可憐,一個拋棄了一切的男人,一生都“在路上”,他想得到什么?他在探尋什么?他只是個孤獨的旅人。

這是我所理解的,希望大家能夠嘗試思考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夠帶入感情去閱讀這本書,你就會漸漸發(fā)現書中人物的“痛苦”,如果你能和他們產生共鳴,就絕不會說這部小說無聊,我覺得這部書是一部悲劇,實在是讓人痛徹心扉。

我個人的理解就是這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畢竟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當你和我討論時,至少證明了你在某個角度理解了這本書。而不是因為覺得沒意思而一味的批判。同時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另一本小說,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先提個醒,這本書更是無聊,閑人可以早早涼快去了。

《在路上》讀書筆記1500字(篇5)

不懂在他們的世界里,有沒有責任兩個字,他們一心想追求自己的那種自由,但因此給身邊的人帶來了痛苦。我不是這種人,不知道他們所遭受的痛苦,不知道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只是覺得你不是一個人,你有家人有孩子,你走了,他們由誰來照顧。

我也是那種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不想被束縛,但是在生活中又被種種的條條框框阻礙了自己的腳步,因為我要生存下去,我就必須按照這個社會的生存準則來。

看到關于這本書的評論的一句話,真正不羈的靈魂不會去計較別人的不解和指責,因為他內心有著國王般的驕傲。所以在朋友們數落迪安時,他一句話也沒說,只是低著頭說是啊是啊。

這估計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書,其實有時候看書不要咬文嚼字,不然即失去了閱讀的快樂和享受。這里面的對話翻譯的有點生硬,但是描寫風景,人物的刻畫,內心的描述,都很好。這樣的文字功底怎么練就呢?我想在文學上我還有很長很長一段路要走。

正如書名,在路上,我們始終在路上。沒有終點。終點就是我們的生命停止的那天

看過作者前兩本書的,感覺挺好的。但是后來發(fā)現作者對另一個人寫的同樣是北大出版的書在當當有吹捧的評論,那本書我看過的,個人覺得不好。就開始對作者的印象質疑了一點點,今天是原本打算買這本書的,但真害怕再有特別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一點也不具體的事實了。畢竟嗎,很多律師也不可能把很多本質寫出來的。應該不比他前兩本差;《在職管理日記》、《離職管理日記》這兩本書也是比較可讀性很強的,分別用兩個半小時可以讀完吧,網上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到部分電子版?!秳趧雍贤▽崉詹僮鳌吠鯓逵顚懙?,并且這是一套,由不同的作者寫的,里面有幾本還是可以看看的,比如說:《勞動合同條款設計及違法成本計算》本人已經基本看完了。感覺對《勞動法》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接下來,有時間整理好讀書筆記后,開始準備看《稅法》方面的書了。

看到有一個比較合意的評論說:"是的,全無意義,我讀這樣的一本書的時候,與其說是為了尋找它的意義,還不如說就是看看而已,跟著四五十年代美國這群年輕的瘋子在路上狂飆一樣,我連滾帶爬的把這本書一口氣讀完,好像從山坡上滾下來一樣,什么也沒記住,腦子里一片空白,興奮異常,一想到老莫里亞蒂就想發(fā)笑,完全不深沉。"除去這最后半句,我基本同意他的感受。介紹中講到作者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對"垮掉的"這詞,我最能聯想到的是和sex,然后是自然而然的萎靡不振和瘋狂。在前言的敘述中,的確提到他們對的濫用。而鑒于這是本傳記式的小說,迪安的sexlife也的確十分混亂放縱。但是除去對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關注,是否能從書中體會到作者的"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的本意?很多的評論者看到了這個,體會到了那個。對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反思?對生命的重新審視和不斷融入社會的嘗試?我可想不出這么高級的詞匯,我只能從一個女性的角度,發(fā)現比較適合女性理解的東西。全書我最喜歡的一段--"我們彎下腰,開始摘棉花。景色很美。田野那頭是帳篷,帳篷…

3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