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支教團年度工作總結
XX大學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8名成員秉承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 志愿服務精神,弘揚“嚴謹、嚴格、求實、求是”的校訓于2020年7月赴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在祖國西部的三尺講臺上,他們盡已所能,戮力同心,克服一切困難為貴州省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tài)戰(zhàn)略的實現,為石阡縣深遠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貢獻出青年志愿者的力量。如今的他們,已完成了他們的支教使命。
在過去的一年里,來自藝術學院的楊英珊、文法學院的陳維琳服務于石阡一小,來自計算機學院的呂永陽、藝術學院的李晨倩服務于石阡二小,來自文法學院的張晨陽、管理學院的周自航、經濟學院的戴文雅、理學院的鄭劍昕服務于國榮九校,他們一同攜手在貴州石阡這片有深厚歷史積淀和深遠發(fā)展前景的土地,發(fā)揚樂于奉獻,敢于擔當,熱心公益,能力卓越的品格,讓青春之花綻放在了石阡大地。
忠心赤膽永向黨,他們不忘初心。2020年10月18日上午9:00,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XX大學第十九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們通過電視、網絡組織收看了十九大開幕式盛況,聽報告,談感受,第一時間了解黨代會精神。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他們先后赴省、市、縣參加黨的十九大精神培訓會。他們努力做到大力培育和弘揚團結奮進、拼搏創(chuàng)新、苦干實干、后發(fā)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切實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完整、準確、有效地傳遞到群眾中去,他們在服務地貴州省石阡縣開展了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動。支教團成員楊英珊、陳維琳在石阡縣第一小學開展“喜迎十九大--十九大精神走進課堂”專題學習活動。她們希望她們的學生能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支教團成員呂永陽、李晨倩在石阡縣第二小學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歌傳唱活動。他們用活潑愉悅的方式,帶領學生們認識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向同學們很好地傳播了十九大精神。支教團成員張晨陽在石阡縣國榮鄉(xiāng)樓上村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開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宣講,將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傳達給夜校學員,讓極貧鄉(xiāng)的村民了解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激發(fā)群眾脫貧的自發(fā)性,讓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深入人心。支教團成員周自航、戴文雅分別走進中壩中學、溪口中學開展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活動,他們鼓勵學生要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以執(zhí)著的信念、優(yōu)良的品德,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全身心投入于教育事業(yè),他們從未止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們看到了黨和國 家對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的重視和承諾,而研支團這一平臺也正體現了報告中提到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教育發(fā)展愿景。來到服務地以后,他們在不同的學校擔任起了不同的科任老師。為了做好支教的本職工作,他們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積極聽課,認真?zhèn)湔n、批改作業(yè),耐心輔導學生,數次參加學校及縣里組織的課改培訓,主講教學公開課,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在貴州省極貧鄉(xiāng)——石阡縣國榮鄉(xiāng)的九年制學校里,他們中的一員張晨陽接手了一個小學升初中入學成績平均分只有二十多分的班級,這個班級的孩子大多數因家中父母外出務工,由年邁的祖輩照養(yǎng),性格叛逆,學習成績較差。通過不斷地與孩子們接觸后張晨陽同學發(fā)現,孩子們缺乏積極引導和親情關愛,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根源。而后,張晨陽同學便尋找到了一個特殊的方式對孩子們進行教學,學期結束,班上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學習態(tài)度也端正了不少。
在課外,他們積極傳播科學的教學理念,組織開展豐富有趣的教育實踐活動。他們積極豐富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和社團文化內容,推動服務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在服務學校里,他們抓住重大節(jié)日的教育和紀念意義,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教育、禁毒宣傳和知識普及等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牢記歷史、更深層次地零落中華民族燦爛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助力貴州脫貧攻堅戰(zhàn),他們仍在前進。脫貧攻堅是黨的十九大重要戰(zhàn)略部署之一,在過去的日子里,他們引導了眾多的企業(yè)資源和社會捐贈,為山區(qū)學子帶來了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總金額達到三十余萬元,助力了石阡縣精準扶貧和可持續(xù)扶貧。在脫貧攻堅上,他們還積極參與到了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xiāng)脫貧攻堅這項艱巨的任務上,努力做到幫助貧困群眾脫真貧、真脫貧。在前期,他們走村調研,下到基層去了解貧困群眾的現實情況、真實所需。根據貧困群眾的實際情況,按照“缺什么學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則,并結合他們的專業(yè)知識,以“定點課堂+流動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夜間或勞作之余在國榮鄉(xiāng)樓上村的脫貧攻堅夜校上為貧困群眾有針對性地開設普通話教學、茶藝培訓、法律常識以及新媒體設備使用等專項課堂。截止目前,夜校已作為貧困群眾“扶智、扶志”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抓手,全面提高了貧困群眾致富“造血”功能。他們在基層感恩奮進,用青春建功新時代的事跡得到了來自新華社、中青報、貴州日報、貴州電視臺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報道。貴州省團省委書記涂妍也曾走進樓上古寨、走入夜校課堂,深入了解他們在青年志愿者脫貧攻堅夜校的辦學情況。涂妍書記鼓勵他們把青春力量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奉獻在貴州大地上,充分發(fā)揮人生價值,在基層大舞臺上展現青春力量,讓青春出彩。
積極參與并舉辦志愿服務活動,他們充滿熱情。石阡縣2020年“我為家鄉(xiāng)捐棵樹•同心共建春暉林”義務植樹活動,他們手植下一棵承載著希望的小樹苗,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厚植綠色屏障、構建美麗的綠色家園,讓綠水青山為貴州人民、石阡人民帶來更多的金山銀山。第四屆中國·石阡溫泉文化旅游節(jié),他們用最貼心的問候、最燦爛的微笑、最優(yōu)質的服務迎接八方賓客,為石阡爭光,為“溫泉文化旅游節(jié)”添彩。在九九重陽節(jié),他們走進縣中心敬老院和城北社區(qū)移民安置小區(qū)開展“春暉心行·情暖重陽”送溫暖活動,他們通過走訪慰問、游戲互動、公益服務等形式為老人們送去節(jié)日的問候。他們積極參與到西部計劃全國項目辦、貴州省項目辦以及服務縣的各類志愿服務宣傳和實踐活動中,在精準扶貧、旅游發(fā)展、市容建設、交通文明、養(yǎng)老服務、生態(tài)建設、捐資助學、心理輔導、愛心關懷等領域中皆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一年的時間,他們參與活動累計百余次。他們在基層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展現著“天工大人”朝氣蓬勃、無私奉獻的良好精神面貌。
在開展公益項目中,他們始終秉承公益事業(yè)從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出發(fā),從貧困群體的需求做起。他們創(chuàng)立了“藍計劃·送你一朵向陽花”公益項目,通過為山區(qū)孩子過上一次生日,實現一個生日愿望,建立起愛心人士與孩子的幫扶關系,助力山區(qū)孩子健康成長。截止目前,他們已在石阡縣國榮鄉(xiāng)書田小學、志敏小學、聯(lián)合小學共為105名孩子過上了生日,并實現了他們今年的生日愿望。孩子們的愿望不僅僅有物質上,也有許多精神上的愿望。根據孩子們的精神上的生日愿望,他們有針對性的開展了“向陽花小課堂”、“周末父母”、“貴陽參觀學習”等活動,為孩子們實現生日愿望的同時多方位幫助孩子們學習到更多知識,從而去擁抱更加美好的明天。他們所創(chuàng)辦的“藍計劃·送你一朵向陽花”公益項目在貴州省石阡縣乃至在黔志愿服務隊伍中形成了品牌效應。 此外,他們在2020年冬季走進石阡縣大沙壩鄉(xiāng)龍硐小學舉辦“藍計劃·暖冬行動”,關注山區(qū)學子冬日條件改善,為62名孩子送上過冬棉衣。在2020年,他們結合世界衛(wèi)生日的契機,舉辦了“藍計劃·護花行動”,通過“下鄉(xiāng)授課+物資發(fā)放”的形式為山區(qū)學子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在2020年六·一兒童節(jié),他們走進國榮鄉(xiāng)九年制學校舉辦“藍計劃·圓夢助學行動”,為孩子們送去了插著翅膀的書籍。在服務期即將結束之際,他們圓夢舉辦了“藍計劃·一對一幫扶行動”,為6名山區(qū)學子與愛心人士建立起了“一對一”的幫扶關系,致力于山區(qū)學子的條件改善和親情陪伴。藍計劃”公益項目內容全面,5個子項目涉及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精神等方面,全方位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同時,項目可持續(xù)性強,“藍計劃”公益項目得到XX大學和共青團石阡縣委的長期支持,并與眾多愛心企業(yè)、公益組織達成了長期合作共識,保證了項目可持續(xù)性進行。“藍計劃”公益項目于2020年12月貴州省志愿服務文化周暨首屆志愿服務項目大賽中榮獲金獎,貴州省副省長陳鳴明、貴州團省委書記涂妍、貴州團省委副書記徐錫廣、貴州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主任鄧守成等領導皆曾了解“藍計劃”公益項目的具體內容并給予重要指導意見。他們翻山越嶺,給處于閉塞環(huán)境下的孩子們帶去“走出去,看世界”的希望和動力,他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號召更多的人“走進去”,帶領更多的人“走出來”,他們希望用和孩子們的相遇告訴孩子們,在山的這片天空之外,還有一個不一樣的天空讓他們去翱翔,去發(fā)現自我,追求自我。
通過不斷開展各項公益活動,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基本構建了服務對象范圍廣,涉獵全面,持續(xù)時間長,保障措施完善,備案齊全的工作機制。做到了密切貼近人民群眾,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舉辦公益活動;做到了結合扶貧產業(yè)、文化活動開展創(chuàng)新型項目;做到了密切聯(lián)系各級政府部門,從政策扶持上將福利落實到人民群眾上。一年來,當代貴州、貴陽晚報、貴州志愿者等媒體先后對他們進行了采訪與報道。
以奉獻自身的名義,行服務社會之事;以授業(yè)解惑的名義,行啟迪人生之事;以當代青年的名義,行大國風范之事。XX大學研支團將繼續(xù)在貴州石阡這片有深厚歷史積淀的土地上綻放青春,為西部建設努力拼搏,書寫人生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