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一部厚重的《梁家河》,久久地凝視著封面,凝視著習近平總書記和梁家河老鄉(xiāng)們開心交談的畫面,品味著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的評價:“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親切的畫面和誠懇的話語,都說明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里,梁家河是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情。
“近平回來了!”時隔40年,鄉(xiāng)親們的驚呼和歡喜竟是那么的樸實,總書記在鄉(xiāng)親的心里就是昔日的“小伙伴”,就是重回故里的家人。當習近平總書記把當年的小伙伴“春娃、隨娃、成兒……”叫個親熱,把“婆姨”介紹給鄉(xiāng)親們時,我的眼睛濕潤了,總書記和鄉(xiāng)親們心連心的畫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的腦海呈現,這份濃濃的鄉(xiāng)情,是對梁家河鄉(xiāng)親的深情,是對全國人民的真情。
回到梁家河,習近平總書記對“家”更是情有獨鐘,村民張青遠家、知青院,這曾經住過的窯洞,生活了七年的家,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眼里,是那么的親切,是那么的難忘。這份濃濃的鄉(xiāng)情,就在那夜晚照明的煤油燈里,就在那黃米面炸成的年夜飯里,就在那推著石磨磨面的勞動的場景里。習近平總書記忘不了梁家河,就是忘不了鄉(xiāng)親們曾經的艱難困苦,忘不了為民做事的信念與擔當!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內心深處,梁家河是割舍不斷、揮之不去的情愫。他在多個場合談到梁家河,談到曾經生活、戰(zhàn)斗七年的地方,總是那樣的情真意切。他通過電視鏡頭給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捎來知心話:“我是衷心地希望我那個梁家河村子,能夠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當梁家河遭受嚴重的降雨災害時,習近平總書記及時地寫信鼓勵村干部:“希望你們帶領鄉(xiāng)親們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努力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把村子建得越來越美麗。”
《梁家河》的封底,印刷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美國西雅圖的講話:“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個縮影。”從中我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梁家河的濃濃情懷,對梁家河的熱愛之情,就是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深情,“是他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密密交織起來的綿綿深情!”
掩卷沉思,作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作為黃陵縣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人員,我要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把社會對我們的需求放在心上,把黃陵人民對科技知識的渴望放在心上。
我一直在想,作為西部計劃志愿者來到黃陵縣服務,就要為當地做出貢獻,奉獻自己的青春。一年多來,我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耕耘,努力奮斗,得到了領導的認可,讓人民服務。不敢說桃李芬芳,但至少問心無愧。讀了《梁家河》,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扎根梁家河的那種精神,自己更為自己在基層工作為榮。習近平都說自己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所以我慶幸自己事業(yè)的第一步也在基層,基層磨練了我的意志,基層教會了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基層豐富了我的生活。
梁家河精神,是一種吃苦奉獻精神,是一種責任擔當精神、更是一種自強不息精神。今天我們學習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將這些優(yōu)秀的品質細照篤行,真正內化于心,為自己的工作注入不竭的動力。如今,自己邁入了在基層工作的第二個年頭,我更會以梁家河精神為指引,在這片我所鐘愛的土地上更好的鍛煉自己,揮灑自己的青春和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