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心得體會5篇

| 炳卓2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開播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經歷了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到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要經歷很多的過程。下面小編整理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歡迎閱讀。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心得體會5篇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1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例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生產的物質條件以資本和地產的形式掌握在非勞動者手中,而人民大眾所有的只是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就產生現(xiàn)在這樣的消費資料的分配?!?即資本主義的分配方式——引者注)

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要求,完善分配結構和分配方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強調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分配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

直到此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涵之一。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其中必然包含著相應的分配形式,即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為何此次《決定》專門把分配方式作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之一呢?

《決定》把分配方式納入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中有兩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決定》強調,“堅持多勞多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強調,“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對馬克思來說,其按勞分配思想的歷史前提條件是既消滅了私有制又消滅了商品市場。馬克思指出:第一,“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第二,“在一個集體的,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中,生產者不交換自己的產品;用在產品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xiàn)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xiàn)為這些產品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存在著”。

《決定》強調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說是對按勞分配思想的一個實質性的注解。我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僅低于發(fā)達國家,甚至也低于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在目前國際經濟形勢日益錯綜復雜,出口受限的大背景下,提高消費比重已成為當務之急,而增加勞動者報酬則是一個最為根本的立竿見影的渠道。與此同時,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城鄉(xiāng)區(qū)域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有力的手段。

勞動、資本、土地,作為傳統(tǒng)的生產三要素,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生產方式的演進,已經不能涵蓋生產要素的內涵。知識、技術、管理諸要素可以籠統(tǒng)地算作勞動的范疇,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一分子,是隨著信息化在工業(yè)革命中地位的上升而逐漸凸顯其重要作用的。特別是隨著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革命性的發(fā)展,“數據”作為信息的攜帶者,其生產力作用愈加顯著,也必然會在生產分配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概而言之,把分配方式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之一,更好地適應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具有其歷史的合理性;更好地適應了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的變化,提高最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其現(xiàn)實的針對性。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皥猿稚鐣髁x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主要涉及經濟體制改革,但必然會影響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要使各方面體制改革朝著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方向協(xié)同推進,同時也使各方面自身相關環(huán)節(jié)更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提出的新要求?!绷暯娇倳浀闹匾撌龊芎玫鼗卮鹆恕盀槭裁匆獜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xiàn)“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一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的重大制度保障。

《決定》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涵,也是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的回應。經濟體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新時代經濟社會諸方面的不斷發(fā)展,特別是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要求我們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經濟發(fā)展就是要提高資源尤其是稀缺資源的配置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guī)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jiān)管不到位問題。

鑒于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一個重大理論觀點,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和”字去掉,改為逗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币蛔种?,內涵深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fā)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這也正是為什么四中全會《決定》在13個“堅持和完善”中專列一條: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為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內外部環(huán)境,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制度成本。

《決定》從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以及制度保障等三個方面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了完整科學的闡釋,客觀上順應了新時代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主觀上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相契合。早在1962年,鄧小平就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tài)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绷暯娇倳洀娬{:“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薄稕Q定》關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必將為我們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加快建設現(xiàn)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強大的制度力量,更加充分展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巨大優(yōu)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3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學習心得體會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這一新的概括,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前提是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和實質。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

經濟制度是經濟關系在制度上的反應,經濟關系是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產關系。一定的生產關系往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二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既定的前提下,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過程中形成的具體制度?;窘洕贫染褪巧a關系在制度上的表現(xiàn),具有長期性和穩(wěn)定性,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fā)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豐富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解起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內在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其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反映了生產資料的歸屬關系,不僅規(guī)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性質,也對分配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國生產力狀況、所有制關系決定的,是所有制關系在收入分配領域中的實現(xiàn),反映了生產方式、生產成果的分配方式,對所有制關系及其實現(xiàn)方式具有重要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所有制關系為前提和基礎,體現(xiàn)所有制關系、交換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并受所有制關系、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等影響,對所有制關系及其實現(xiàn)形式也有重要影響。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4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zhàn),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反動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政治基礎。此后,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通過了“五四憲法”,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78年,我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我們黨對所有制、分配關系、計劃與市場等重大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實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理論飛躍。思想的解放、理論的飛躍又不斷引導著實踐的革命,帶來了中國大地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六期觀后感5

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把市場經濟視為“洪水猛獸”,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把計劃與計劃經濟當成了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1978年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的認識也不斷發(fā)生深刻變化。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要“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原則”“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有計劃的生產和流通,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同時,允許對于部分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不作計劃,由市場來調節(jié)”。黨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市場調節(jié)部分盡管“是從屬的、次要的,但又是必要的、有益的”。這一提法表明我們黨在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上出現(xiàn)了第一次極其重大的深化。

過了短短兩年,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的認識進一步深化。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進一步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tǒng)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guī)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這里,盡管沒有使用市場經濟的名詞,使用的是商品經濟的提法,但計劃與市場已經不是你主我輔的板塊論,而是相互融合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對這一認識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作出的科學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fā)展,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理論依據”。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強調,“實踐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深化,要求我們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都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更加成熟,表明我們黨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7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