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個平凡而又神圣的職業(yè):沒有達官顯貴頭頂耀眼的光環(huán),卻在用智慧的光芒點亮學生頭腦中的思想空間;沒有商賈巨富雄厚的資產(chǎn),卻在用知識的傳承托起祖國的明天;沒有園藝師那令人賞心悅目的工作環(huán)境,卻能如園藝師般悉心將祖國的花朵澆灌??戳硕嫉碌摹蹲詈笠徽n》后,我不禁又想起了與每一個老師的點點滴滴交流互動。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是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認為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總想逃避。這也給老師出了難題,他們總想著如何讓我們明白道理,又不會上到我們的自尊心。這也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小學。
那次,我在學校惹了禍,被老師批評。本來就已后悔不已,再加上老師又說了幾句,我便再也忍不住傷心地哭起來。只記得當時一哭就是一上午,老師也急得手足無措?,F(xiàn)在想起來,總是會為自己幼稚的行為而感到不好意思。是啊,老師在頑皮的我們面前,不用嚴厲一點的聲音來告訴我們對與錯還有其他辦法嗎?這時候,我們要多一點反省,而不是抱怨。
而《最后一課》的故事中,這一天,老師卻對小弗朗士的偷懶卻格外地平靜。是的,這是法語老師的最后一節(jié)課了。戰(zhàn)爭迫使人們放棄自己的母語,有誰不悲傷,還不珍惜呢?老師打扮得十分整齊,臉上神情凝重,而同學們也都十分專注,沒有一個人分心。平時,孩子們也許會開小差,會給老師搗亂,但在意義非凡的今天,完全不一樣了。是啊,也許只有到了最后,才知道珍惜身邊的每一個教導過我的老師,才會想起自己的頑皮。若是早一點醒悟,早一點珍惜,就不會在與老師分別時留下遺憾了吧。
在小學畢業(yè)時,才有真正的體會。等到最后要離開學校了,才會想起自己與老師的點點滴滴,才會為自己的每一個過失而感到內(nèi)疚。想到了老師因為誤會,批評我一頓后又來給我道歉的意外;想到了老師關切地問我是否 還 發(fā)燒的溫暖;想到了老師與我們一起嬉戲的快樂;想到了老師晚上備課到深夜的辛苦;想到了老師聲音嘶啞的痛心;想到了……想到了太多太多,而感激也自然由心底而生。
故事中的老師,現(xiàn)實生活中的老師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樣地愛學生,一樣地兢兢業(yè)業(yè),一樣地不辭辛苦,一樣地……回想起來,每一個老師都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了他們的每一句教導,才有了我們一點一滴的成長。
我們是園中的花朵,他們就是辛勤的園丁;我們是叢中的小草,他們就是輕柔的春雨;我們是空中的小鳥,他們就是蔚藍的天空。他們包容著我們,指引著我們向著遠方,向著未來飛翔。
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平凡又神圣的職業(yè)。在此,我要向我們可親又可愛的老師們致敬,感謝他們用他們的心血與汗水,滋潤著我們的心田。
我的成績在班里不算太好,但也算不上太差。若這是我在學校的最終一天,我本應當高興,為最終擺脫了“機器人”般的生活的糾纏而高興,可仔細想想,我卻高興不起來。
最近學了一篇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從中我受益匪淺——不僅僅學到了愛國的情懷,也悟出了學習的真諦。
假如這是我在學校的最終一天,想想兢兢業(yè)業(yè)的管教師,幽默風趣的馮教師,“活潑可愛”的陳教師,嚴肅負責的陸教師;想想平日里總是陪我歡笑,打鬧的“哥們兒”;想想我們班那些成績優(yōu)異卻有暴力傾向的“女漢子”們……
想到這些,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差點奔涌而出。
回想起我剛進校門的時候,還是個懵懂的小孩子,整天癡人說夢般的幻想著:如果有一天不用上學該有多好啊!這樣我就能夠一向陪伴著可愛的電腦游戲與動漫了??纱丝痰搅俗罱K一天,我卻不想走了。
有時候,人的心還真是奇怪呵!
雖然我不可能像小弗朗士一樣失去學習的機會,但若是真讓我離開這個朝氣蓬勃的學校,我還真的有些依依不舍了。教室前的桂花開了又落,我們就像樹上的桂花一樣,不可能永遠地粘在樹上,僅有離開大樹,我們才能夠香氣撲鼻!
細細品味過《最終一課》后,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沉重卻也無力反抗的無奈之情。
韓麥爾先生沉痛的感受,使我讀著讀著眼淚也在打轉(zhuǎn)。我驚異,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要哭!我想起了我讀過的另外一篇文章《哭泣的圓明園》,驀然發(fā)覺,中國也遭遇過這樣的窘境。
回想起八國聯(lián)軍在中原大地犯下的種種劣跡,我似乎也能明白八國聯(lián)軍的心思。我中國軟弱必將會被欺凌,“落后就要挨打”是恒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懦弱并不傷大雅,但一個國家軟弱,后果將是多么可怕!我們正值年少,如果像弗朗士一樣的荒廢學業(yè)、只顧玩鬧,那也必將會有如弗朗士一般的懊悔,只怕悔之已晚。
正如梁啟超所言,中國之職責全在我少年。阿爾薩斯的杯具不會再在中國上演,我也期望我中國少年奮發(fā)圖強,真正的勝于歐洲,雄于地球!
我們現(xiàn)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繁榮富強,國力強盛??蛇@不代表每個人都在奮斗、在努力!如今,有多少人真正在勤勤懇懇地努力著?大多數(shù)人都在不學無術,為自身利益著想!再想想20世紀初的中國,遭受危機。當時是有一些賣國賊、漢奸,不以國家為重、民族為重,喪盡天良。但當時有那么多中國人積極努力、熱愛祖國!雖然沒有現(xiàn)在的優(yōu)越條件,但他們有著梅花般的骨氣,有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思想,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以國家為重,以人民幸福為重。為什么!難道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再比如說我,每次周末作業(yè)都一拖再拖,直到星期天才加緊地補,后悔自己為什么不早一些寫?可事已發(fā)生,只好熬夜加班。為什么!難道只有等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懊悔?
難道你想和《最后一課》中的人們一樣?難道你是等著中國滅亡時發(fā)奮學習?難道你是想等著危難時刻再悔過?
初中語文第二冊選編的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xiāng),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弊x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說,對于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說,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韓麥爾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zhèn)上的村民,都懷著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與到這莊嚴而神圣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干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后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fā)出來了。雖然小說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著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xiàn)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jīng)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yǎng)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復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xiàn)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xiàn)的那么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為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jié)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啟迪呢?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對提高教學質(zhì)量起著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jié)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著新的高峰攀登。
讀了都德的《最后一課》,我心中五味雜陳,有辛酸,也有感動,有難過,也有苦澀。《最后一課》用生動的語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產(chǎn)生了共鳴。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貪玩的小弗朗士來到學校,卻被告知這是他的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他后悔自己曾經(jīng)的貪玩,但已經(jīng)來不及了,新老師明天就會來教德語。此時,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充滿了小弗朗士的心……
這個悲壯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愛國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牽動起來。曾經(jīng),我對語文并不很感興趣,有時會覺得錯別字無關緊要,閱讀練習理解起來十分麻煩。當讀完這篇文章,我慚愧得無地自容。每國人民都以自己國家的語言為傲,以自己國家獨特的文化為傲,以自己的國籍為傲。一個中國人,怎能不學好漢語、漢字呢?
當讀完小弗朗士認真學習法語時,我既為他的改變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淚,小弗朗士再也見不到他的老師,要和他的母語徹底告別。如果我們離開漢語,我們還會是中國人嗎?我們已經(jīng)習慣用母語交流,用母語思考,漢語已成為我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亡了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边@句話使我想起了以前的臺灣。日本也不準許臺灣人民說漢語,但是臺灣同胞時刻牢記著漢語,牢記著臺灣屬于中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我心中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我們要學好漢語,不忘曾經(jīng)屈辱的歷史。我們要為祖國的發(fā)展出力,使祖國成為發(fā)達國家,使祖國跟上時代的腳步,使祖國遠遠領先于其它國家。讓我們以祖國為傲,讓我們?yōu)樽约菏侵袊硕院?
讀了《最后一課》這篇課文,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戰(zhàn)爭給無辜的人民帶來了什么!或許,有一點還“不錯“,就是戰(zhàn)爭能讓一個人瞬間成長。但我想,誰都不喜歡這種”成長“方式吧!?
普法戰(zhàn)爭暴發(fā)后,從白發(fā)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樣地愛國!這,使我感動。
我不盡想起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人民,也是如此,為了祖國,不惜一切代價。雖然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時代不同,但是戰(zhàn)爭對人民的損害卻是一樣一樣一樣地!
可惡的侵略者,該死的戰(zhàn)爭狂,無恥的叛國賊,他們是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對不親父母,更對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覺得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傳載體。如果母語沒了,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jié)將不復存在。因為一國人民語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盤散沙。
那么,外語與母語到底哪個重要呢?
如今這個社會,不學英語你就別想上高中大學,更別想找個好工作了。既然外語如此重要,學外語的人多就不奇怪了?,F(xiàn)在連幼稚園都開設英語課了。English成了全球通用的“國際普通話”,其他語種已經(jīng)受到嚴重威脅,面臨消失的危險……這是不能忽視的。
當法國阿爾薩斯被普魯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語課便顯得格外重要?!八麄冊摬粫娖冗@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正道出了亡了國的法國國民心聲。
“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p>
《最后一課》是一篇小說罷了,第一印象便是一篇高大上的課文,因為它告訴我們要熱愛母語熱愛祖國??杉毤氉x來,它又何嘗不是在告誡我們要珍惜眼前美好時光呢?
小弗朗士的厭學以及貪玩,若說我從沒有過是絕不可能的。從前的我厭惡學習,稍遇些挫折便想著逃避,想著放棄。5歲練習游泳,嗆了一口水就稱病一周,用趕不上課程的拙劣借口逃避游泳。下半年去學鍵盤音樂,認真練習時,偶爾聽到有一個練鋼琴的小伙伴說鍵盤聲音不好聽,從此我開始哭鬧著不學鋼琴,鍵盤樂器就此荒廢。類似的事情在我身上發(fā)生了許多,若真一一列舉出來怕是沒數(shù)千字說不完。
錯過了太多的我還不自知,總想著我還年輕,未來的時間很多。我們可以放縱享樂,課堂上的心不在焉似乎已成家常便飯;心中常常埋怨著父母不近人情,一味地花錢迫使我們學這學那。讀完文章,細細回想,才發(fā)現(xiàn)我已錯過了太多太多。我開始害怕失去,畏懼時光不再。
曾經(jīng),我并沒有去珍惜過去的歲月,當時的我總想著快些長大。以為長大了就不會被父母嘮叨,長大了就可以去做一些平時一直向往的事,長大了就不用面對那些黑乎乎的文字,也不用面對那些兇神惡煞的老師。時光聽從了我的意愿,她轉(zhuǎn)瞬即逝,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時候離我而去。成長途中的我隨著知識面逐漸增大,明白了從前我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如今在成長的路上,值得我為之奮斗拼搏的青春還未曾遠去,后悔還來得及。不是嗎?我現(xiàn)在擁有健康的家人,良好的教育,安寧的時代。我無法想象有一天失去了這些的我會變得什么樣子;無法想象當我碌碌無為的步入成年壯年,再回首現(xiàn)在,是否又會悔不當初?
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天明白了從前的所作所為多么可笑??珊蠡趨s來不及了,大家都在懺悔著曾經(jīng)荒.唐的行為。
很慶幸,這篇文章被排在了課本中。讓我在年少的時候,在迷惘的時候,在讓時光白白流逝的時候,讀到了它,讀懂了它。
少年朋友們,珍惜眼前吧。未來給予你的誰也料不到,虛構于腦海中的美好的未來,現(xiàn)在不去為之奮斗又如何實現(xiàn)?珍惜年少青春吧!不要等人散了,燈滅了,花謝了,驀然回首,只余下空枝在寒風中輕輕顫動。是的,那棵花樹不正是在遺憾著自己開花時的隨意?懊惱著自己沒有留住當時的風華嗎?
于是,想起了一句話:回到那一剎那,歲月無聲也讓人害怕;枯藤長出枝椏,原來時光已翩然輕插……
于是,永遠記住了一首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今天在課上老師讓我們默讀了法國小說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讀完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么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后一節(jié)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占領了他的家鄉(xiāng),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教材,開始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討厭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為是最后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殘酷現(xiàn)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jīng)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生養(yǎng)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了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復雜情緒,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xiàn)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覺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xiàn)的那么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么可愛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讓我們以此為戒,好好學習自己的母語、好好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的一課》的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法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小說家。他一生中,除一部詩集和一些戲劇外,共寫了十三部長篇小說和四部短篇小說集。《最后的一課})是他短篇小說的代表作。
《最后的一課》寫于1873年,即普法戰(zhàn)爭結(jié)束的第二年。1870年7月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8月份普魯士軍隊深入法國境內(nèi),在色當大敗法軍,法國皇帝路易﹒波拿巴投降并當了俘虜。戰(zhàn)后法國和普魯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將法國東北部的亞爾薩斯和格林兩省割讓給普魯士。《最后的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主要反映了在普魯土侵略者的殘酷統(tǒng)治下,亞爾薩斯省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敵汽同仇的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小說中表現(xiàn)這一重大主題時,既沒有正面描寫普魯士侵略者的強盜行徑,也沒有寫抽丁拉夫,敲骨吸髓的殘酷剝削,而是寫了淪陷區(qū)生活的一個小小的側(cè)面:已經(jīng)被普魯士侵略者統(tǒng)治兩年的亞爾薩斯省人民接到了柏林的命令,不準在學校里教授法文,一律改教德文。小說通過一個小學生的自述,描寫了一個鄉(xiāng)村小學接到這項命令后,全體師生和當?shù)厝罕姷膹娏曳从?,深刻地揭示出了小說的主題。
小弗朗茨是一個貪玩的頑皮孩子。他法文學習成績差,怕考問,怕挨老師的訓斥,經(jīng)常逃學。在這天的法文課上,哈墨爾先生心情沉重地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文課?!崩蠋煹脑捊o小弗朗茨極大的震動,使他意識到,他們將要同祖國的語言告別了,現(xiàn)在他們將要喪失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了。于是,他開始變得懂事起來,剛才還使他頭疼、討厭的法文課,一下子就像老朋友一樣舍不得離開。他悔恨自己沒有學好法文,并在悔恨中對祖國的語言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新的感情?!耙俏夷軓念^到尾把這些分詞的規(guī)則大聲地、清清楚楚地、一字不錯地背出來,任何代價我都是肯付的啊!”這是多么巨大的思想飛躍,多么深沉的感情變化呀!是啊,連一個愛逃學的頑童都如此地留戀祖國的語言,都如此地憎惡普魯士侵略者,那么,熱愛祖國、不愿做奴隸的成年人的感情則是不言而喻的了。作者采取這樣精巧的藝術構思,比直陳對普魯士侵略者的憤怒和譴責,更具有較強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