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全體黨員和處級以上干部觀看了警示教育片《懺悔錄》。該教育片由天津市紀委組織錄制,介紹了劉文杰、孫玉麟、宗靜、爾寶瑛等四名黨員干部的典型案例和沉痛懺悔的心路歷程,揭示了在市場經(jīng)濟中,有些黨員干部淡漠了法制觀念,個人私欲膨脹,在權(quán)力、金錢面前喪失原則,走上了犯罪道路,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命運,給黨和人民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案件中,有的利用職權(quán)收賄受賄;有的因抹不開的人情犯罪;有的被燈紅酒綠所誘惑,沉迷于觥籌交錯中,進行權(quán)色和權(quán)錢的交易;有的因個人私欲而侵占國家的財產(chǎn),不同崗位的典型案例,個個發(fā)人深省,使所有觀者受到了深刻教育。看著他們一個個痛哭流涕,一個個追悔莫及,感覺就像是給我們每一個人做了一次心靈的洗禮,敲響了長鳴的警鐘。
當初他們也曾經(jīng)是手握重權(quán),一呼百應(yīng),身價百倍的成功人士,也曾經(jīng)是受人羨慕、事業(yè)有成、家庭美滿的天之驕子,也曾經(jīng)人生的道路上灑滿了陽光和鮮花,卻因為個人私欲的膨脹和放松自身的黨性修養(yǎng)觸犯國法,導(dǎo)致陷身牢獄,失去了自由和光明的前途。他們不僅毀掉了自已的形象、人生和尊嚴,其害更傷及國家傷及社會傷及人民以及傷及自己的親人,即使他們把淚哭干,把血嘔盡來懺悔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過錯,也換不回來他們對國家、社會、人民及親人造成的損失,也挽救不了他們將要受到國法嚴懲的結(jié)果。
人見利而不見其害,必貪;魚見食而不見其鉤,必亡。智者,以別人慘痛的教訓(xùn)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價換醒別人。一身囚服將他們與以往充滿陽光的生活徹底分開,在冰冷的牢獄中他們無時無刻忍受著心靈的煎熬,為自己的失足而悔恨不已,這真是貪廉一念間,悲喜兩重天。做為一名黨員,如何提高自己拒腐防變能力呢?現(xiàn)結(jié)合平時的工作學(xué)習(xí),淺談幾點體會:
第一,自覺改造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世界觀方面,要有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在人生觀方面,要有堅定的人生目標和追求,正確處理好工作內(nèi)8小時與工作外8小時的關(guān)系,不要自毀人生;在價值觀方面,要正確體現(xiàn)人的社會價值,牢記“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的道理。從這些黨的干部犯罪軌跡來看,他們受黨教育多年,在做平民和一般干部時,應(yīng)該說是有理想的、有信念的,但是隨著位高權(quán)重,他們就懶惰了、不思進取了,淡化了、忘記了當初的宣誓和信念,忘記了黨的宗旨,把人民給的權(quán)利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最終背叛了對黨的忠誠,走上可恥的犯罪道路。
第二,自覺警醒自己。在權(quán)、錢、色方面不伸手,不縱欲,不僥幸,時時把自己置身于監(jiān)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和人民在監(jiān)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第三,自覺充實自己。有正確的追求,健康的心態(tài)和實在的寄托。時時保持平衡的心態(tài),在名譽、職位、報酬、個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樂。
第四,自覺加強學(xué)習(xí)。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主要靠兩條,第一靠學(xué)習(xí),第二靠實踐。學(xué)習(xí)非常重要,學(xué)習(xí)搞好了,知識豐富了,境界高了,眼界開闊了,看問題也看得透了,能夠正確判斷政治是非、理論是非,假丑惡、真善美,也能搞清楚一個人怎么活著才算有價值、有意義。我們正處在一個多維、多元的社會與時代。黨員理想信念動搖,在誘惑面前不能潔身自好,歸根結(jié)底,是共產(chǎn)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不堅定。在當今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黨員干部的歷史使命,是要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對黨和人民的承諾。因此,我們要永遠做到:講奉獻,不談索取;永遠記?。狐h和人民群眾的利益高于一切。
高墻內(nèi)出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懺悔者,他們感亦真摯,恨亦濃烈,悔亦深刻。那么在高墻之外的人們,特別是執(zhí)掌權(quán)力的高官們,在觀看了墻內(nèi)的人聲淚俱下的懺悔時,內(nèi)心應(yīng)該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不應(yīng)該只是對他們咬牙切齒的痛恨吧?不應(yīng)該只是為他們唉聲嘆氣的惋惜吧?應(yīng)不應(yīng)該對照自已的思想,對自己的行為做一次深刻的檢查呢?會不會將自己的錯誤做一次徹底的檢討得改正呢?會不會將自己已經(jīng)弄成的錯誤繩之以法呢?會不會真正醒悟自己錯誤的行為終是害人害已的呢?
我雖身不為官,但通過這次的學(xué)習(xí)教育,也懂得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自律思想,堅決不做違法的事,本本份份做好自己應(yīng)該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為官者能夠十分珍惜黨和人民給予他們的權(quán)力,將這個權(quán)力真正掌握好,運用好,讓它們發(fā)揮應(yīng)有的作用,而不是擅用私權(quán)為已謀利,最后落得個作繭自縛,咎由自取。如果每個黨員干部都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的國家才會有一個無腐敗、具有高尚思想情操和高素質(zhì)的干部隊伍來建設(shè)我們的國家,國家的前途才會有希望,才能真正實現(xiàn)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一次讀盧梭的《懺悔錄》,當時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十分幼稚,覺得這么偉大的一個人物,怎樣會騙人、調(diào)戲婦女、偷東西……偉人應(yīng)當是“完人”,沒有一點暇癖。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我第二次重讀《懺悔錄》時,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開披露自我的保密、揭示自我傷疤的盧梭,才是人格意義上的人,值得讓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國當代的傳記文學(xué)創(chuàng)作,是否應(yīng)當學(xué)一點盧梭的精神呢!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書店里還是大街小巷的書攤上到處是各種名人的傳記。然而,翻開一本本書,從頭到尾,通篇都是過五關(guān)、斬六將,而看不到他(她)走麥城,更有甚者,把自我說成一朵花,把別人說成豆腐渣,借機抬高自我,為自我樹碑立傳??傊?,不是他(她)實際的那樣,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樣。其實寫自傳的不管是自我寫還是請別人寫,真正寫出自我的成長變化,犯過什么過失,倒是對世人有益。
其實學(xué)一點盧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樣拿自我那點保密來吸引讀者。更多的應(yīng)當是對讀者、為后人有教益的功過是非、經(jīng)驗教訓(xùn)。一個人在幾十年的經(jīng)歷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難說是筆直的,一點彎度也沒有。不犯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問題是看你有沒有盧梭的那種自我剖析的覺悟。敢不敢象盧梭那樣揭露自我的傷疤,對自我的功過是非有沒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周總理生前曾說過:如果我寫書,我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99.,要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翻譯者劉思慕在《歌德自傳》譯者新序中說:“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瀝,是《歌德自傳》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些偉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認自我的缺點,并沒有所以而影響自我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樣敬重他們嗎?
我和許多的普通人似乎沒有寫自傳出一本書的資格或興趣。可是活著的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寫自我的歷史。因而,在這個文化浮躁的時代,我不合時宜地重讀了《懺悔錄》,發(fā)一點愚不可及的感受。
盧梭詳細記錄了自己自學(xué)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學(xué)習(xí)基本上是和一些貴族知識分子偶爾的交談,加上如饑似渴、不加選擇的閱讀,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體系的知識和蹩腳的學(xué)習(xí)方法。但是通過在鄉(xiāng)間居住的幾個月,他用理智的自學(xué)完成了對個人知識體系的建立。并鍛煉了獨特而強大的思辨能力。
這一段非常有用處,要是對整本書沒興趣,也應(yīng)該把著兩頁抽出來反復(fù)看看,確實很有幫助。盧梭本人從對音樂、植物學(xué)、物理、文學(xué)等各種雜七雜八的愛好轉(zhuǎn)為對形而上學(xué)的研究應(yīng)該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盧梭開始寫這部自傳的時候已經(jīng)五十多歲,但他對童年生活的記憶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盧梭的精神源頭,而且更重要地,已成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園,在墜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悵然回望,以及不自覺的對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純粹的情感上的滿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終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盧梭的情感如此細膩,性格如此敏感,休謨形容他“好象這樣一個人,這人不僅被剝掉了衣服,而且被剝掉了皮膚”,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識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種天賦,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須把情感作為最高的價值。
盧梭寫的是“懺悔錄”,卻把一根繩索吊在了聽他懺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現(xiàn)在也有人拿一根繩子去要求別人懺悔一樣。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盧梭《懺悔錄》的第四章,大致講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認自己做過的違背道德的事情。不是偽善者。這一章的景色描寫很動人,發(fā)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過之后,心中有濃濃的滿足感。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沖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茍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里,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扣,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后來的哲學(xué)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xué)的本質(zhì)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zhì)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于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xué)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xué),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zhàn)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于奴仆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扣,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jié)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guān)系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上帝造人的時候,給我們一雙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審視內(nèi)心的智慧之眼則是這顆懺悔的心。如果說讀蒙田讓我心靈安詳閑適,讀盧梭則使我悲天憫人。盧梭覺得前輩作家蒙田還坦白得不夠,他說蒙田雖然也講了自己的缺點,卻把它們寫得相當可愛??雌饋硐袷亲载?zé),但是卻是自贊。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一個哲理性的警句:“沒有可憎的缺點的人是沒有的?!?在懺悔錄里,他寫了他的吝嗇,他的偷盜習(xí)慣,他對朋友的背叛,他說的謊行的騙。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實的生平。尤其是書中對耶和華的信仰,是那么的執(zhí)著。對于我這種無神論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們是怎樣從無信仰到執(zhí)著信仰的。在《懺悔錄》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會了自然的規(guī)律,就破壞了我們和自然之間應(yīng)有的關(guān)系?!蹦抢锾峒暗揭裱匀坏囊?guī)律,不能破壞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實這也暗示我們,孩子出生到社會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產(chǎn)物,作為成年人,我們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去強迫他改變他自身帶出來的本性。
這對于幼師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兒園,總是擔心幼兒不聽話,調(diào)皮,導(dǎo)致安全出現(xiàn)問題,于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總是不允許他們做這個,不允許他們玩那個,其實他們只所以調(diào)皮,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的本性而導(dǎo)致的,我們一致的壓迫會不會改變孩子們原本的天性呢?并且他很注重在書中,他沒有隱瞞也沒有夸耀,沒有焦躁也沒有自卑。
我們常說世上沒有后悔藥,我們也常常受人告誡和告誡人:后果自負。也許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錯再錯過來的。
現(xiàn)當代文學(xué)老師布置主題演講包括一個內(nèi)容,就是分析郁達夫的沉淪和盧梭的懺悔錄,老師說讀完懺悔錄精神層次會提升一層。自己于是借來了懺悔錄來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還未看完,有所感,就記下來了。
正如盧梭自己所說,“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為人,我以同樣的坦率道出了善惡。我既沒隱藏什么丑行,也沒添加什么善舉?!北R梭確實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膽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對自己動手術(shù)刀。我自己的感覺是,我讀著讀著就感覺其實他不必懺悔,我已原諒他了。
盧梭少時讀書的積累《宗教與帝國史》《名人傳》等,這為后來打下基礎(chǔ),文中多處提到書,自己當學(xué)徒時,也是為了擺脫孤獨吧,“除了閱讀,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竊”,可以看出,讀書有多重要,自己以后會趁大二時間豐富,多讀書,讀好書。偷竊,盧梭沒有掩蓋事實,也透露了一種犯罪心理,“我覺得挨打是對偷竊的一種補償,讓我有權(quán)繼續(xù)偷?!边@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當小偷處置,就是允許我當小偷?!睆闹?,我們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們就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無所謂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過我哆哆嗦嗦地遞給她的信”,與其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情婦,倒不如說瓦朗夫人是盧梭的半個母親,或者反過來說,盧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盧梭筆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盧梭頂禮膜拜的。即使后來盧梭幾乎被拋棄,他都沒有貶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盧梭從小失去母親,盧梭缺少母愛,在我眼中,或許盧梭把瓦朗夫人當做自己的母親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彌補了自己心中關(guān)于母親的空白,所以盧梭才會死心塌地吧。
盧梭對父親,對一般人來說,如果對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惡吧,但盧梭對自己的父親多得是崇敬,“他還是以為好父親”,這一點是很令人贊賞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沒淪陷,就會還有做人的底線,就是個好人。
在讀這篇著作時,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對教會,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讀起來有點吃力,自己以后會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說實在的,我搞不懂盧梭到底在懺悔什么,他像是在寫自傳,人生中誰不犯一些錯誤呢,有的錯誤也是外在的條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樣地自我懺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盧梭反省錄,甚至回憶錄。不管怎樣說,這種自我反省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需要不斷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讀了部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奧對自己從小的思想和行為進行了細致的回憶,對自己從小所作的惡進行了懺悔和剖析。如對他16歲時和小伙伴去偷鄰居家樹上的梨,他對此的反思是:“我并不貪圖這些果子,因為我有很多更好的。我把這些果子偷到后就丟掉,我偷竊只是為了品嘗偷竊的罪惡感,享受犯罪的的樂趣”。偷竊并不為東西本身,反而是為了從中感受一種樂趣,年少的人有這種心理也很正常。據(jù)說,國外有明星也喜歡到超市偷小東西,也是為了享受偷的樂趣,倒是蠻有趣的。有人說是明星變態(tài),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明星也有孩子似的心態(tài)。而且從對這個事情分析來看也蠻有意思。在超市偷小東西,沒被抓會有成功的感覺,被抓到了罰點款也夠不上犯罪,反正明星也不缺那幾個錢。明星也挺會算計的。這種算計跟少年的算計一樣。奧古斯丁說: “在這次偷竊中,我究竟享受到什么樂趣?難道是我在惡意地模仿卓越的天主嗎?其實,原因在于我沒有能力違反法律,我只想擁有囚徒做禁止之事的快樂,得到一種欺騙性的感覺,而且在犯罪之后還不會立刻得到懲罰?!边@種偷竊,很可能不會受到懲罰,即使受到懲罰也很小,足可以承受,但卻大大滿足了少年或者明星們的敢犯罪的感覺,獲得敢做常人不敢做的快樂感覺。所以這些看似無理或正常人看來不值得的事情,其實也隱藏著他們的一種智慧的算計。
奧古斯丁對自己少年透徹的心理還分析說“如果我只享受偷吃果子的樂趣,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沒有必要在同伴面前做。所以我的樂趣不在果子而在罪惡,在于多人合作完成的犯罪行為”。哈哈,奧古斯丁真的是一個相當透徹的心理分析師,對自己少年的行為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而且那么合情合理??催^蘇童的《刺青時代》,那些少年成立幫派,打打殺殺,甚至死都不怕,其實也有類似的心理,實際的物質(zhì)利益反倒是不重要的。
奧古斯丁分析自己是為了懺悔,為了讓自己心靈純潔,為了讓自己徹底的心向天主。他為這段生活作了總結(jié)性發(fā)言“”這些丑陋不堪的事,我也不愿再去想它了。我現(xiàn)在需要的是你,我的天主,你擁有正義和純潔,在你左右才能享受無比安寧的幸福生活。誰投入你的懷抱,誰就不再憂慮,就可以在至善中享受完美的生活??墒俏夷贻p時遠離了你,遠離了你的支持,誤入歧途。” 對奧古斯丁對自我的分析我還是很佩服的,不過我不喜歡他的結(jié)論和目的。我的分析和結(jié)論是什么呢?我覺得人的成長是一個歷程,是多種多樣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奧古斯丁少年時的偷竊和反叛,從某個角度來是也是他成長的一個過程。也許他從小一番風(fēng)順,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導(dǎo),而且如他長大后那樣心靈上皈依了萬能和至善的主,也許奧古斯丁如許多人那樣反倒一生默默無名,也沒在歷史上留下什么呢?也難以有這樣一種透徹心靈的認識。
另外,對為什么少年常會做那些偷雞摸狗的事,我倒覺得,和奧古斯丁后來對自己的剖析和懺悔是人的一種相同的稟性。那就是人都有一種讓自己成為世上獨立無二的內(nèi)在稟性。讓自己成為一個跟他人不一樣,一個特立獨行的自己。少年時被父母和周圍的人教導(dǎo)要努力學(xué)習(xí)自己并不喜歡的拉丁文,去做許多自己并不喜歡卻不得不做的事,這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是在為他人為環(huán)境而活著。而去偷去做那些有些歷經(jīng)叛道的惡事,雖然為世俗不容,卻向自己證明了自己的存在,證明了自己有膽量和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可以成為他自己,而不是別人要求的自己。當他多年后又開始反叛自己,對自己過去的惡進行剖析,向天主進行懺悔,并留下文字。其實也是在向自己證明自己,證明自己可以成為自己,讓自己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別人沒有這樣過的懺悔,自己認識到了,就勇敢的去做,這正在另一個角度成就了自我。只不是少年時的偷竊是表層的反叛,在淺層次上讓自己成為自己;而中年后對自己的深刻剖析和懺悔,卻是在更深層次的反叛,在深層次上讓自己成為一個新的獨立無二的自己。
在奧古斯丁看來,少年時候的偷竊是犯罪和錯誤,中年后的反思和剖析是在走向真理。我卻不這樣看,他們都是一個人思想自由成長的一個歷程。少年時的錯誤不是真的錯誤,中年后的反思和懺悔也不是真理。只代表一個人成為自己層次的深淺而已,也是一個人思想自由發(fā)展所要經(jīng)歷的一些階段而已。
再沒有比《懺悔錄》更能體現(xiàn)出記憶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義的了。在本書的開頭,奧古斯丁點明了貫穿全書的兩大主題:尋找自我,尋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慘,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為失去了上帝;人要獲得幸福,就必須在尋找上帝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我。記憶和期待的意義就在于,只有通過記憶和期待,人才能實現(xiàn)這一雙重的尋找。實際上,這雙重的尋找可以歸結(jié)于一個問題:人和上帝的關(guān)系。這不僅因為人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更重要的還在于人的心靈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認識到人和上帝的關(guān)系,才能理解作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靈——上帝的形象;而心靈作為上帝的形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實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講,《懺悔錄》的寫作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尋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尋找?既是通過記憶,也是通過期待。奧古斯丁對自我的記憶,不僅追溯到常人無法記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存在,存在于何處”的問題,而且通過對生平的追憶,奧古斯丁細致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惡的兩股力量作為對立的意志在他心靈內(nèi)部的長期爭斗。他認為,從嬰兒時期開始,人就充滿了罪性,終其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然而同樣真實存在的,是一種不斷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誡命生活,同自己的罪性斗爭。對生平的記憶,就是為了不斷確認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而記憶不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過生命,往生命之前無限延伸,就是因為這股力量最終來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實,這股向善的力量就是內(nèi)在于心靈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創(chuàng)造人的初始所賦予人的恩賜。
在《懺悔錄》的每一章開始敘述或者討論之前,以及在全書行文的各處,都充滿了奧古斯丁對《詩篇》的引用。布朗(PeterBrown)在他撰寫的傳記《希波的奧古斯丁》中指出,《詩篇》的祈禱語言,是奧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夠表達他寫作《懺悔錄》的深沉動機的唯一語言。而祈禱語言所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期待的姿態(tài)。奧古斯丁的記憶和懺悔,始終處在一種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的指引之下;《懺悔錄》的全部寫作,都在這種期待中獲取力量。屬塵世的記憶和期待之所以顯得虛無,是因為所記憶和所期待的,頂多是短暫而相對的善好;更不用說,如果記憶和期待的對象是罪的快感給心靈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將在時間中徹底沉淪,無法擺脫罪的習(xí)慣對心靈的桎梏。但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卻不同,因為這時記憶和期待的對象乃是最為真實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靈更加內(nèi)在的本質(zhì),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實的自我。在這個意義上講,正是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把時間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聯(lián)系起來。在對永恒上帝的記憶和期待中寫作《懺悔錄》的奧古斯丁,雖然仍然處于時間之中,但是他難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嗎?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關(guān)鍵在于重新獲得上帝和自我,而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關(guān)系為前提。記憶和期待之所以能夠指向幸福的實現(xiàn),就是因為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是自我和上帝最為恰當?shù)年P(guān)系。記憶上帝,意味著承認上帝是先于自我的創(chuàng)造者;期待上帝,意味著認識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而人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正是因為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形象,擁有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體,其中,對過去的記憶對應(yīng)于人的存在,對現(xiàn)在的關(guān)注對應(yīng)于人的理性,對未來的期待對應(yīng)于人的意志或愛。
人的墮落在于其三位一體朝向了錯誤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對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靈具有的三個功能,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心靈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離上帝的后果既體現(xiàn)為存在于時間中的虛無處境,也體現(xiàn)為理性的孱弱,更體現(xiàn)為意志的錯誤追求。因為心靈的整體墮落,人的存在是悲慘的在死,人的理性無法把握時間的本質(zhì),而人的意志無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沉迷于塵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樂。而人的得救,則在于心靈恢復(fù)和上帝的關(guān)系,從愛塵世、愛自己轉(zhuǎn)向愛上帝,從理性的驕傲變成真理面前的謙虛,而人的存在也將由時間中的虛無轉(zhuǎn)變?yōu)槌蛴篮愕男腋!?/p>
通過正確的`記憶和期待,人能夠在他身上找到上帝的形象,也就是人的三位一體。而人對他的三位一體的正確運用,則能夠恢復(fù)他和上帝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獲得真正的自我。和古典思想一樣,奧古斯丁也要面對“認識你自己”的問題,然而奧古斯丁對這個問題的回應(yīng)卻和古典思想迥異。蘇格拉底在執(zhí)行神諭后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其實沒有什么知識,只能帶著無知之知的謙虛不斷地追求智慧。事實上,蘇格拉底的無知之知并沒有正面回答“自我是什么”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古典思想那里,遠遠沒有在奧古斯丁身上這樣復(fù)雜和迫切。追求智慧的無知之知,體現(xiàn)出人的自然在于理性,從而運用理性的愛智便是最高的生活境界。但對于奧古斯丁來說,理性,連同人的心靈本身,都不是人的本質(zhì)。人的真正本質(zhì)是高于人的上帝,只有認識了上帝并理解了上帝和自我的關(guān)系,人才可能真正“認識他自己”。幸福不在于追求智慧的理性活動,愛智的生活只有在愛上帝的前提下才有意義。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jīng)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xué)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于雙發(fā)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回應(yīng)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fā)展到古代晚期,呈現(xiàn)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xiàn)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于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shù)和魔法以求實現(xiàn)靈魂的解脫,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xué)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xué)說能夠解救人的靈魂。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后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于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yīng)于時間中的現(xiàn)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dǎo)致驕傲的原罪的。
《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著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xiàn)在才可能是幸福的。